科技股獨強的因由
- MarketFF
- May 20, 2023
- 2 min read
受到市場憧憬國會就上調債務上限的討論,最終短時間內將可達成共識,市場氣氛逐改善,並帶動隔晚美股續反覆造好。其中,納指表現最為“標青”,升幅達1.5%,遠較標指和道指分別只有0.9%和0.3%為優勝。不過,納指表現相對突出,已不是近期出現的現象。事實上,今年初至今,納指100累計升幅高達26.5%,遠遠跑贏標指和道指超過17個和25個百分點,而且納指昨日更率先創52周新高,足見科技股強勢畢現(圖1)。
若從資金流向角度看,不難發現今年投資者頗為鍾情增長型股份。統計一藍子(合計超過350隻)在美國交易所買賣主要增長型ETF和價值型ETF資金流向,可見過去幾年兩組資金流向的差距,都超過100億美元,即價值型股票ETF相對增長型股票ETF獲得較多資金流入;於2021年的差距,更達-535億美元的記錄(圖)。不過,踏入今年後,年初至今(18日)兩者資金流向差別首次出現正數(約78.7億),即增長型股票資金淨流入較價值股票為多(圖2)。
至於,為何今年投資者鍾情於增長型/科技股呢?筆者相信有兩大原因,其一,市場預期聯儲局年內將作出減息行動,並估計債息2021-2022年反覆回升趨勢經結束,間接地利好價值型/科技股表現。其次,去年底開始,市場相繼有新人工智能(AI)服務推出,投資者對AI應用的普及,進而降低企業營運效率和成本均有一番新憧憬,因而利好相關科技股的表現。
問題是,當前科技股獨強的現象能否持續,卻存在一定不確定性;因為,股市升勢高度集中個別板塊(科技)或個別股份,已令美股市寬表現跟多個股指出現背馳的情況,即升市不協調;再者,聯儲局今年內會否啟動減息行動,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,諻論今年加息的機會不容抹殺。換言之,科技股的獨強的表現,或許不會持續下去。當然,短期投資者積極吸納增長型/科技股份,將令目前市況不協調的情況,還會持續多一段時間。投資者對此不宜掉以輕心。
圖1:年初至今科技股表現明顯領先

圖2: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