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長線市寬表現看恒指後市發展

  • Writer: MarketFF
    MarketFF
  • Jan 30, 2022
  • 1 min read

本月20日,恒生指數曾向上突破去年7月向下伸延的下降通道頂線,技術走勢有改善跡象;惟可惜指數未能企穩通道頂線之上(即出現假突破),便再度輾轉回落。換言之,恒生指數尚未擺脫去年7月初跌穿運行多月徘徊區底部後,一頂低於一頂的頽勢(圖1)。


問題是,這輪恒指走勢再度轉弱,後市發展會否跌穿去年12月20日22665點低位,並進一步探底呢?


僅從大市市寬指標角度看,情況或許不太樂觀。附圖是統計整體2500多隻港股,股價高於250天線比率(長線市寬)歷年的變化。這裏有兩個重要訊息值得留意:


其一,長線市寬於去年3月初高見66.8%,即全港有3分之2的上市企業,其股價高於250天平均線;惟隨後發展便拾級而下。截至本周四(27日),這比率已回落至不足三成(28.5%),即在短短10個月內,這比率增加近40個百分點,使高達約七成上市企業,股價跌穿其250天移動平均線,反映內部質素持續轉差中。


其次,截至目前為止,長線市寬尚未擺脫一頂低於一頂的頽勢。而且須留意的是,以往長線市寬由50%之上回落,並且跌穿40%門檻之後,即如目前般,這比率往往要回落至15%以下的水平才見底(見箭咀所示)。換言之,現水平計,長線市寬似乎還有15個百分點或以上的回落空間。


總言之,長線市寬表現仍然仍未擺脫反覆下行的頽勢,加上根據歷史表現,這比率似乎還有回落的空間,即整體股份內部質素還在轉差中。由此看來,今年恒指似乎還有進一步破底的機會。


圖1:


圖2:


Comments


©2018 by AAflows

  • Facebook - Grey Circle
  • Twitter - Grey Circle
  • G+ - Grey Circle
  • YouTube - Grey Circle
  • Pinterest - Grey Circle
  • Instagram - Grey Circle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