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「五窮、六絶、七翻身」說法是否可靠?

  • Writer: MarketFF
    MarketFF
  • Apr 27, 2024
  • 1 min read

不經不覺,下星期開始已踏入5月份。傳統上,港股有所謂「五窮、六絶、七翻身」的說法;大意是指,恒生指數進入每年5、6月後,走勢多數表現不濟;惟踏入7月後便會出現反彈。從歷史數據角度看,是否如此呢?


僅從過去20年的數據,恒生指數5月和6月份的按月平均表現,分別為 -1.3%和 +0.2%;下跌的百分比(即過去20年的5月和6月中,有多少次錄得按月跌幅),則分別為65%和35%。其中,5月份的按月平均表現,是一眾月份中表現第二差(僅次於8月份);下跌百分比則與8月份同排名首位。反而,「六絶月」的平均表現只是持平(沒有錄得跌幅),且下跌百份比亦不超過50%。至於「七翻月」情況又如何?根據過去二十年統計,恒指於7月份的按月升幅和上升百分比,分別為1.9%和70%;兩者均屬排名第二佳(圖1)。


由此可見,從過去20年恒指的按月表現數據來看,「五窮」和 「七翻身」的說法,較獲得數據支持;反之,「六絶」的情況則不大吻合。


那麼,若然以「五窮、六絶、七翻身」的說法作為投資策略,即每年5、6月沽空恒生指數(或盈富基金(2800)),然後於7月份平短倉之餘,再建立恒生指數長倉,持倉一個月後才平倉,是否會有利好圖呢?


根據過去20年的回溯測試,按前述的策略操作;每年平均回報率及盈利中位數,分別為1.5%和1.2%,贏面(winning percentage)則達七成半 (以年為一組合單位計),即20年裏便有15年可成功獲利,積效算不錯(圖2)。


圖1:



圖2:


 
 
 

Comentarios


©2018 by AAflows

  • Facebook - Grey Circle
  • Twitter - Grey Circle
  • G+ - Grey Circle
  • YouTube - Grey Circle
  • Pinterest - Grey Circle
  • Instagram - Grey Circle
bottom of page